還記得上一篇“利澤簡老街@滿滿收穫的輕旅行(1)”嗎?
Jing 要把它做個 Ending 囉~
離開利澤簡民家館後,繼續向前行!(往地圖上標記的利澤老街方向走)
接著你會看到下面這老舊建築物。
↑↑↑ 一排三開間的日本大正時代巴洛克建築風味的老房子。
---大正時代巴洛克建築---
中間那棟還能依稀看出「林益發商行」五個白字,
原來這三開間的巴洛克建築又稱為「三連棟」,
早期從右邊到左邊依序為巾布行、敷鴨店、老材行。
後來也就隨著老街一同沒落了...
幾年前曾發生祝融之災,導致屋內結構幾乎全毀。
但經過地方人士、永和宮與屋主的協調下,試圖重整內部。
不過三連棟現為永和宮租借使用,
所以有機會到內部,會看見很多大神轎、走尪用的神轎及三太子神尪物品等。
後來也有宜蘭縣領袖發展協會的年輕人們,在鐵門上繪製當地習俗「走尪」文化示意圖。
最右邊的彩繪表示著八大庄頭呢!
現在的三連棟已然成為「走尪主題館」,
想要了解更多,臉書上搜尋:走尪主題館 ● 利澤老街
---------------------------------------------------------資料來源:利澤老街_三連棟的重生
接著繼續走呢~
就會看到當地著名的廟宇--永安宮
↑↑↑ 屬於縣定古蹟的利澤簡永安宮
---利澤簡永安宮【縣定三級古蹟】---
利澤簡昔稱「奇力港」,曾經是蘭陽平原上最繁榮港口。
永安宮位於利澤老街上,俗稱「媽祖廟」或「媽祖宮」,
背海面山而建,為單殿式建築,
興建於清朝道光六年(1827),至今兩百多年,
雖經過多次修建,已不復見廟的古貌,
是蘭陽地區最古老的廟宇之一。
永安宮的廟基與座向都是由媽祖指定的,
朝西而不面向大海的媽祖廟,除了溪北的昭應宮外,
在溪南則為永安宮,有「溪南第一宮,開蘭人文廟」之稱。
根據鄉耆傳述,永安宮中的媽祖娘娘為三百多年前從福建省媚洲嶼的媽祖分香出來的,
而且還是清朝康熙皇帝赦封十二尊天上聖母的其中一尊。
地區民眾為了表示對媽祖娘娘的尊敬,只要是喪事隊伍,一定會避開廟前大路,改走其他小巷。
每年的元宵節(農曆正月十五日),
由昔日利澤簡、下福、成興、猴猴、頂寮、埤仔尾、寶斗厝、佛祖廟、加禮宛、清水、社尾、新店等庄的信徒派出陣頭,共同參與「走尪」活動,
更是永安宮一年一度的主要活動,
它主要目的是在掃除瘟疫,祈求地方平安、和諧,凝聚地方向心力。
---------------------------------------------------------資料來源:文化資產局、利澤簡永安宮 - 媽祖廟臉書粉絲專頁
↑↑↑ 雖然永安宮已經歷數次整修,但從廟宇的後面依然可看出時光的刻痕,及修補的痕跡!
記得有人曾說過:「一棟建築在如何整修,都能從其牆壁上看到最原先的樣子。」
雖然不知是否為真,但 Jing 每次都會特別注意建築的外圍牆壁喔~
↑↑↑ 新與舊的痕跡,記錄著時代的變遷。
↑↑↑ 廟前擺放著走尪習俗的立牌
---走尪---
相傳早期每逢元宵,庄裏的壯丁會扛抬神轎,到新婚不久的人家去沖喜,
據說有避邪怯災的神力,由於神轎的行徑十分快速,稱之為「弄尪」;
有一年,奇力簡鬧瘟疫,當地人士決定擴大弄尪的範圍,
並由奇力簡永安宮主辦神明繞境巡庄及抬轎過火兢賽的儀式,俗稱「走尪」,
居民相信可去穢治邪,保佑平安,掃除瘟疫。
在農曆正月十五時,會舉行走尪。
走尪的活動方式是把各庄頭的神明恭請在神轎內,
按照神轎的大小分作二人組、四人組或十二人組,然後在直線長約一百公尺的街道上競走。
每年的走尪活動總會吸引大批人潮前往觀賞甚至參賽,
2004年更是打破傳統習俗,首度讓婦女、國中小學生及外國人士參加,不分性別、年齡、種族,
而讓所有對活動有興趣的民眾都能共襄盛舉,一同感受節慶的氣氛。
且走尪的宗教活動已被宜蘭縣政府登錄為「縣定民俗活動」,以鼓勵其活動持續舉辦及保存特色。
---------------------------------------------------------資料來源:文化資產局
↑↑↑ 這是在利澤簡民家館騎樓下的底版畫,刻印著正是走尪的示意圖!
逛完永安宮後繼續走,遇到路口就左轉,
遠方似乎有間小廟耶?
↑↑↑ 有虎皮遮雨篷的廣惠宮
---廣惠宮(王公廟)---
位於利澤老街東側的廣惠宮,為清季渡海移民至利澤的「烏石林」族人,
從唐山故鄉攜來所崇奉的王公,以保佑渡海安全及墾殖順利平安。
廣惠宮主祀廣惠尊王謝安,陪祀神左龕為灶王公,右龕為福德正神。
據第五代後裔林培楨報導,
相傳本神尊是200年前,由他們『烏石林』(註1)第一代祖先自中國攜帶來台的。
烏石林家自從在利澤簡定居下來,
以商船來往台灣、中國,從事貿易,一代傳一代,逐漸發展成為利澤簡的大戶。
從廟門楹聯:「廣德施仁,鳥石一靈傳蘭邑;惠民濟眾,殷商衍派起西河』,可資證明。
據《宜蘭縣民間信仰》中林培楨的報導,最初廣惠尊王是供奉在林家公廳,
祂有抓乩童,替人間身體,村人有疑難雜症者,紛紛找上門,十分靈驗。
約100年前,由於王公威靈顯赫,由乩童倡首建廟。
原奉侍於利澤簡的草寮之中,後隨烏石林家在利澤簡地區安定下來,才改建為土埆、磚造的廟宇。
向王公求虎皮:清季,有位從唐山來的商人,攜帶虎皮尋找訂貨的顧主姓殷,
他依地址來到了利澤簡,找到近午仍無著落,遂想到廟裡休息,
當一進廟赫然見到王公,就是當初來訂貨的人,
心想既然是王公所要的,遂將虎皮無償奉獻給廟方,並置於王公背後。
據說,對小孩驚嚇療效顯著;對即將服役者,若求得虎皮,咸信子彈打不到,以保身安命。
近年元宵前夕舉辦向王公「求虎皮保平安」活動。
爆尪、神弄新娘習俗:明治39年2月14日台灣日日新報<神弄新娘>記載:
「宜蘭廳下利澤簡有林姓烏石者,去年家娶新娘,至本年舊曆元宵前後,
則設香案于門前使新婦艷粧麗服,端坐堂中。
同族之人,各扶神輿,擡神像到其家,舞躍旋轉,稱之曰「弄新娘」。
其家之人即以大小紙炮,擲擊神輿,名曰「爆尪」。
如弄龍弄獅然,觀者如蟻眾,擁擠不開,新婦長夜危坐,
任人觀覽,直待至神像之鬚眉,燒燬焦盡,
始起而拜謝諸神,然後退入,是亦俗之奇也。…」
據林姓子孫林培楨說,原鄉的金浦烏石村留傳著這樣一則傳說:
相傳昔時烏石村中,住有一隻會化身成女子的狐狸,和村裡男子結婚同房。
有一年元宵節農曆正月15日那一天,廣惠尊王照例出巡所有烏石林居住的地方,
正當王公挨家挨戶遶巡時,突然停下衝進某一家戶,
原來王公發現該戶新娶的新娘為狐狸之化身,原新娘早已被吃掉,所以進去捉妖。
由於有此一傳說,因而每年正月15日,王公出巡時,
都要特別去巡視烏石林姓家族裡最近一年新娶新娘的家戶,
以便鑑定所娶的新娘是否為狐狸之化身。
這就是後來「淨尪」儀式的由來。
---------------------------------------------------------資料來源:蘭陽博物第49期
↑↑↑ 廣惠宮為單進三開間之單體建築,廟體雖小,但廟貌儼然。
其建築構造與木雕、彩繪等建築裝修、裝飾均具地方特色,
表現出宜蘭地區戰後初期(1950年代)廟宇建築之營造技術特色。
---------------------------------------------------------資料來源:文化資產局
↑↑↑ 廣惠宮主祀謝安!
↑↑↑ 頗具特色的焚香爐。
上面是一頭獅子唷~
Jing 和好友還在猜是老虎還是獅子呢><
接下來走利澤東路~
沿路上大多是民房,但赫然發現一個特別的地方!!!
↑↑↑ 利澤.國際偶戲藝術村的招牌。
---利澤.國際偶戲藝術村---
電話:03 950 1977
目前採行團體預約方式,預約表單:http://goo.gl/forms/IYmk7o8nBt
在宜蘭五結的利澤老街上,有3座廢棄多年的穀倉,
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在2013年向當地農會承租下來,一開始是為戲偶找個家,
經過近2年的重整與規畫,將室內近200坪與150坪的戶外廣場空間打造成「利澤國際偶戲藝術村」。
不論是行政辦公、排練、演出或是戲偶、服裝與道具製作,
裡頭功能一應俱全,還規畫一個對外開放的DIY空間與故事劇場。
藝術村村裡的4號倉是製偶工廠,
裡頭規畫有木工區、縫紉區、藝術家工作區、材料區,
空間寬敞又明亮,所有布料、線材、木料與機具應有盡有。
一旦排練過程需要修改道具或戲偶,工廠立刻可以處理,
導演與創作者也可以立刻給予意見,十分有效率。
隔鄰的6號倉,則被規畫為展演空間,
裡頭有簡單的燈光音響器材提供故事劇場使用,同時也有DIY手作的桌椅空間,
讓來訪的一般民眾可以在此體驗戲偶製作與偶戲的示範演出,
因為這樣的完備空間,無獨有偶近期的製作過程不像是工作,
更像是所有創作者的一次度假。
---------------------------------------------------------資料來源:利澤魔幻老穀倉
↑↑↑ 利澤.國際偶戲藝術村公共空間設計。
↑↑↑ 地上黃黃、紅紅、綠綠的東西不是垃圾唷~
是無獨有偶參與「宜蘭瘋創意」地景藝術創作的材料喔~
尚未完成啦~
想知道更多趕快動手點入他們的臉書粉絲專頁唷~
可惜 Jing 和好友沒有先預約,
撲了個空!
走到這也繞了一圈啦~
Jing 和好友又去了附近的著名濕地!
↑↑↑ 沿著利澤西路走,過台2戌線,就會看見大片濕地啦~
↑↑↑ 最首先會是先見到大片的布袋蓮,那表示之後你看到的都是五十二甲溼地唷~
---五十二甲溼地---
電話:03-9641059
利澤「五十二甲溼地」早期為冬山河舊河道,
位處低窪為五結鄉、冬山鄉及蘇澳鎮的交匯會地帶,
形成大片草澤,而且五股圳的魚類豐富,
吸引大批的水鳥在此棲息,成為一個完美的水鳥保護區~
由於地勢低,潌水田不易放乾,收割水稻田裡常有積水,
因此須使用宜蘭特有「鴨母船」來做輔助。
船上裝載著「打穀機」(俗稱機器桶)進行收割,
展現先民順應環境、尊敬自然的生活智慧。
在前幾年已被列為國家級濕地,
為了兼顧生產與生態,
以友善方式種植稻米、菱角,不但吸引珍貴的水雉下蛋,
還恢復利澤「鴨母船」文化,發展另類觀光,
邀請民眾吃米兼捐款,讓當地看到不一樣的經濟模式。
---------------------------------------------------------資料來源:荒野保護協會
↑↑↑ 宜蘭特色--鴨母船,可以預約搭乘喔~(圖片來源:荒野保護協會)
若想要預約搭乘可至 五十二甲溼地水鳥守護-友善農耕臉書專頁 詢問相關訊息喔~
離開十二甲濕地後,
Jing 和好友在回程的路上,
特別繞到蘭陽溪出海口看看夕陽(?)
↑↑↑ 這就是清水大閘門!!!
---清水大閘門---
清水大閘門,又名五結防潮閘門,
古地名叫做下清水,是冬山河下游入海口處最低窪的區域,
防潮大閘門有20孔閘,每孔2.5公尺,對調節水量發揮極大的功用。
有了它之後,水患及或海水倒灌,便較少發生了!
清水大閘門視野良好,由閘門順著河口走便是「蘭陽溪口水鳥保護區」,
此處也是林育賢導演的《翻滾吧!阿信》電影的拍攝場景,
片中主角阿信便是在這裡與友人菜脯與外省幫小混混打群架,進而成為五結鄉熱門景點之一。
---------------------------------------------------------資料來源:宜蘭觀光護照
↑↑↑ 這裡吸引了不少釣客呢~
↑↑↑ 蘭陽溪出海口!!!
可惜當天天氣不美麗><
沒有美麗的夕陽><
而且 Jing 的腦海竟開始撥起歌手伍佰的「挪威的森林」...
附上「挪威的森林」音樂連結!!!
還想知道利澤簡老街還有哪些,可以參考“利澤簡老街@慢慢收穫的輕旅行(1)”
在利澤簡,「林姓」是大姓氏。
其中分成了「烏石林」、「大頭林」、「江口林」。
據當地耆老所說「大頭林」在寫名字時開頭第一點時會特別大,
而「江口林」是右側木底下會勾起來。
而所謂「烏石林」是指原籍為中國漳州金浦鳥石村林姓家族。